聚焦医改 院士风采 人物访谈 专家智库 企业推介 学术服务 基层培训 行业排名

一触即发的导火索,医护人员是如何扑灭的

来源:未知浏览:更新: 2015-10-15
摘要:一些人说,儿童医院医生的白大褂最难穿,这里的病人经常不能表达、家属由于心疼孩子而特别焦急、这里的医患关系尤其易一触即发 ...

  一些人说,儿童医院医生的白大褂最难“穿”,这里的病人经常不能表达、家属由于心疼孩子而特别焦急、这里的医患关系尤其易一触即发……

  面对这些“导火索”,医护人员是如何用耐心、爱心和细心一一扑灭的?在上海市儿童医院,门急诊补液室的每位护士都会告诉你很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小故事。

  “一针见血”率达95%以上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泸定路的上海市儿童医院新院,新落成的大楼、宽敞的门诊大厅、儿童乐园、家属休息区令人耳目一新,为患儿和家属营造了温馨的就医环境。上到二楼,这里坐满了前来就诊的患儿和家属,耳边时不时响起孩子的哭闹声。

  就在补液室门口,一对外地年轻夫妇抱着个三四岁大的男孩准备接受头皮静脉扎针,孩子在妈妈怀里吓得大哭,“不要打针、不要打针……”面对孩子的哭吵,当班护士冷静地做好准备工作,并请家长固定好孩子的四肢,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她轻轻一针,立即出现回血,“小朋友,真勇敢!”在护士阿姨的鼓励下,孩子渐渐止住了啼哭,在妈妈怀里安静了下来。

  内行都知道,给儿童扎针最考验护士的基本功,一来不少孩子由于“奶胖”,小胳膊圆滚滚的,血管很难找;二来孩子打针时容易乱踢乱动,特别容易发生意外。不过,门急诊补液室里的一次静脉注射成功率已达到了95%以上。这个团队共有37名护理人员,平均年龄仅30岁,不少护士刚从学校毕业三四年。为了让年轻护士尽快适应岗位,补液室实行了师徒结对带教,护师李璐号称“小李飞刀”,护龄27年的她练就了一身扎实的静脉扎针技术,还拥有许多铁杆“粉丝”,为了减轻因反复穿刺而给患儿及家长带来的痛苦,她带着护士们在业余时间利用模拟假人苦练静脉注射基本功,如今“一针见血”的概率在这里越来越高。

  “火眼金睛”救回窒息患儿

  护士长孙静敏向记者透露,门急诊补液室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只有在病房锻炼三年才有资格进入补液室。“除了技术过硬,这里分分秒秒也在考验着每一位护士的爱心和责任心。”  护师孙瑶君是科室的骨干,她凭着娴熟的急救技能和丰富的护理经验几次从死神手里赢得了患儿抢救的时间。有一次,有位妈妈在为补液的患儿喂奶时忙着和他人聊天,却忽略了怀中吃奶的宝宝,这时孙瑶君正好巡视到此,凭着临床经验和职业的敏感度,她觉得妈妈喂奶的姿势有异常,立刻一个箭步冲到妈妈跟前,拉开了遮在宝宝脸上的衣服,只见宝宝已经脸色青紫窒息了,见此情形,妈妈顿时大哭起来……由于发现抢救及时,宝宝转危为安。事后,家长感激地跪在地上,向医护人员表达谢意。

  在班组里,小孙对患儿的爱是出了名的。今年“6·10”44路公交车撞高架立柱事故中,一名两岁多的孩子在撞车中导致头皮撕裂,由于奶奶爷爷因受伤被送往其他医院,孩子被送到儿童医院时身边没有陪伴的亲人,小孙见状就主动上前安慰孩子,当患儿要接受CT检查时,小孙连防护服都顾不上穿,就拉着孩子的手走进了检查室。

  5年中离职率为零

  他们对患病儿童的爱心还体现在一点一滴的细节中:为了缓解患儿静脉注射时的紧张情绪,护士们自己动手制作“小勇士”评比卡、准备了卡通粘纸,作为对补液患儿静脉注射时勇敢表现的奖励;她们自己写脚本,将输液相关宣教知识制作成卡通片,在补液等候区循环播放,让家长提前了解补液时的注意事项,同时缓解病家烦躁的心情;为了减轻患儿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班组还引入了病房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同时做足前期工作,制作了家长应知小册子,提醒患儿家长几大注意事项。

  孙护士长坦言,经过挂号、问诊等一系列程序,其实,补液室作为患儿就诊的最后一道程序,往往特别容易遭遇家长怒气的爆发。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护士流失率不断提高的今天,这5年里,儿童医院补液室的护士离职率为零,是她们没有受过委屈、没有流过泪水吗?是收入待遇十分丰厚吗?是她们的工作很清闲吗?答案恰恰相反,这个“奇迹”的发生,不仅是团队凝聚力的体现,也凝结着护士们对岗位的热爱。正如一位护士在接受采访时所说:“我喜欢孩子,喜欢这份工作。”